《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
作者:单霁翔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出版机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000多栋历史建筑见证了香港城市发展,也承载着港人的集体记忆,在寸土寸金的紧凑型都市中,却面临着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境遇。创建伙伴关系,让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进来,尘封的历史建筑在“伙伴计划”中鲜活了起来……
本书回顾了香港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着重介绍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创新成就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筹建始末。其中既有对香港城市规划的解读,又以近百个历史建筑为线索,讲述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香港经验和香港故事,是一部文博视角下的香港城市百科全书。
7月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即将开馆,将举行大型故宫藏品展览。开馆前夕,单霁翔表示,“一座国际大都会没有世界级的博物馆,自然少了几分深邃与厚重。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无疑是香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将有利于香港成为国际文化都会的愿景,也有利于故宫博物院走向国际、走向大众生活。”
他在书中也介绍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馆始末,以及未来发展——
不久的将来,香港民众不但能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看到难得一见的故宫文物藏品,还能听到著名文物专家的讲座。“数字故宫”更能让观众实现“身在宫外,心在宫内”的感觉,在这里还能把故宫文化创意产品带回家。青年学生更有机会参与故宫知识课堂活动,学到更多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教育及推广活动,包括为青少年提供交流和实习,以加强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认识,更加深入地了解故宫文化,让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血脉更加相融。人们期待未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可以成为一座有温度、让人震撼、觉得不虚此行的博物馆,为东方之珠再添魅力。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将“传统中国空间文化”与“当代香港都市文化”有机结合,通过现代建筑表达传统精粹,依照香港空间紧凑的特点,把紫禁城中轴线变成垂直递进关系,通过三层中庭串联起展厅和香港的自然风景,以纵向的空间呈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从外观到内在,尽显“阴阳平衡”“刚柔并济”的中国宇宙观。从外部空间来看,七层楼高的建筑“上宽下聚、顶虚底实”,形似中国古代的鼎。博物馆内部将北京故宫的中轴线概念,以空间立体串联的方式,融入博物馆建筑设计。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筑包括七层,地下一层用来举办教育活动;地上一层包括演讲厅、活动室、商店和餐厅等;二层可观赏香港天际线,港岛景观一览无遗;四层中庭可欣赏大屿山景观,众多展厅则围绕中庭布置安排,向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博物馆形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共设九个展厅,总面积为7800平方米,每期展出800多件(套)故宫文物。其中五个展厅定期轮换展出故宫精选藏品,涵盖故宫文化的不同面貌,包括紫禁城建筑、清代宫廷生活和文化传承工作等主题。另有四个展厅则展出香港文物收藏、艺术体验互动等专题展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人选经全球公开招聘后,决定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吴志华博士出任。吴志华博士是经验丰富的文物博物馆领域专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艺术都有深刻认识。他也是故宫博物院的老朋友,曾策划过不少故宫博物院的大型展览项目在香港展出。他在获委任新职时感言:“我很高兴能够带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启首个章节,以及创建其成为世界领先致力推广中国艺术文化的博物馆。”吴志华博士此前曾借调到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协助督导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发展,对这座博物馆项目十分熟悉,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的理想人选。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拥有优秀艺术人才与国际策展团队,成为香港将故宫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的优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后,每日接待观众不超过1万人次。吴志华馆长期待,故宫文化从“馆舍文化”走向“大千世界”,将观众群从香港本地700多万人口,扩大至粤港澳大湾区7000万人口,进而走进世界各国民众的文化生活。他说:“香港是祖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连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桥梁纽带。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落成,一定能让香港融入国内国际的文化双循环。”
《不负热爱:活出发光的自己》
作者:黄澜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出版机构:浙江文艺出版社
近日,金牌制片人、《非诚勿扰》点评嘉宾黄澜的首部散文集《不负热爱:活出发光的自己》由浙江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书中收录了黄澜近年来创作的35篇文章,聚焦女性在职场、婚姻、家庭、成长、育儿等多方面话题。
全书采用序言、序篇、五个章节的编排形式,恰好对应着黄澜在不同人生阶段对自我成长的思考,从最初的找寻和认识自我,到与身边的人构建亲密关系,再到在成长经历中反思自我,最后是打开自我、面向社会。这种创新的编排,打破了以往按主题分类或时间排序的传统编排形式,完全从作者的自我认知轨迹出发,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依循作者的成长脉络,完成自我人生思考,这是一段在共性中尊重个性,在个性中找寻共性的有趣历程。
此外,黄澜还全新创作了2.5万字序篇《找寻我自己》,将自己成长中的经历与思考娓娓道来。她以真诚坦荡的文笔,细数自己人生历程中遭遇过的种种挫折、经历过的迷惘时刻,讲述女性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我价值。
序言摘读——
我是独特的存在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去往何处?
对这三个终极问题的回答,形成了我们的人生观,几乎是我们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的底层逻辑。
如果人终究会死亡,那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过去几十年里,我一直在探寻:我是谁?我的人生价值何在?
《辣妈正传》探讨如何初为人母,《虎妈猫爸》聚焦家庭教育,《我的前半生》反思婚姻的意义,《如懿传》书写个体与时代的悲歌……
在制作人的职业生涯中,我体会到了丰富的社会价值感。在《非诚勿扰》的点评嘉宾经历中,我观察了人性,提炼了表达,也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在工作过程中,我内心深处常常会迸发出超然的喜悦:讲一段戏,讲到眉飞色舞;分析一个人物,说到情难自禁。我投入工作中,甚至觉得那不是工作,而是我人生的享受。
这些凝神的时刻、忘我的时刻、发光的时刻,充盈了我的心灵,帮助我抵御了很多世事无常的风寒,也收获了很多美好的爱。
于是我在想,是不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应该去寻找这些时刻。在须臾中,你不会再去质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去往何处。那一刻,你的内心被温暖笼罩,你充分地信任自己,并深深知道,你是宇宙中独特的不可替代也无法磨灭的光。
我想,我找到了我的天赋,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而这个寻找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我陷入了回忆……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从童年开始写,写漫长的求学,写曲折的工作。那些遭遇过的挫折、感受过的迷惘,扑面而来,呼啸而来,我的笔停不下来了,越写越多。
自由写作的过程,让我似乎又陪着“黄澜”活了一遍。
写了两万多字,折回头再阅读一遍,我看到了我自己,曾经活得多么沉重,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把责任扛在肩上,努力讨好周围的人;也经历了很多压抑和委屈,学会了掩饰和伪装。
从如履薄冰,到大步流星,我从未停止过寻找自己的脚步。
感恩生命里善良温暖的人,他们在黑夜里点亮了我的眼睛,给了我爱的感受。
感恩我自己,始终勇敢面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生命不是向着死亡走去的过程,而是迎着爱的光芒融化的过程。
来吧,阅读我吧。
我是独特的存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