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桂桢 通讯员 苏燕婷)创新,是嘉庚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近年来,集美区积极弘扬嘉庚精神,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索科学、在实践中创新创造,从小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两所科技创新教育的“获奖大户”——杏南中学和乐安中学,了解其成果和背后的“秘籍”。
杏南中学
福建省唯一
入选首批蒲公英计划基地学校
杏南中学学生进行创客机器人比赛训练。 (记者 林桂桢摄)
日前,由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组织的2021年全国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结果公布,厦门市杏南中学教师杨金水、刘宇和学生一起发明的“三维量角器”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全国一等奖。据悉,我市仅一所中学获得全国一等奖。
近年来,杏南中学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的课程化、普及化、常态化、体系化,将其变成学校一张亮丽的办学名片。
顶层设计推动
科创教育加速跑
前不久,中国物理学会公布了首批蒲公英计划基地学校名单,杏南中学名列其中,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学校。
今年起,中国物理学会在全国各地遴选基础条件好、科学氛围浓的中小学设立蒲公英计划基地学校,组织全国各科研机构、各高校物理学院以及地方物理学会,为基地校师生定向免费推送优质科技科教资源。目前已有清华、人大、北师大、北航、北理工等众多知名高校通过蒲公英计划基地校平台开设科普公开课。
作为一所农民工随迁子女约占85%的岛外中学,杏南中学何以被选中?早在2013年,杏南中学就制定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着手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2016年,学校又制定《科技创新教育办学特色五年发展规划》,以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为载体,以社团、科技节等活动为依托,加大科创教育的普及,并以各类各级科技赛事为驱动,打造“承—匠—引—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良好的顶层设计,为科技创新教育安装上发展加速器——科创成为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该校还专门编写了科创校本教材,全校共有50多门校本课程,其中科创类就有30多门;开设了模型社、机器人社等各类科创社团,仅高一年级就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此类社团。
创办名师工作室
打造科技辅导员队伍
“近年来,我们加强管理,从人员安排、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打造一支科学素养高、热心科技教育的专兼职结合的优秀科技辅导员队伍。”杏南中学副校长石进德有着20多年高中生物科教学和科技辅导员经验,他主持全校科技教育教学工作,带头办起石进德名师工作室,有力带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石进德、杨金水、陈伟尚等名师的带动下,杏南中学建立起一支20多名学科老师和名师工作室名师为骨干的科技辅导员队伍。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套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名师、科技辅导员以及优秀学生参与科技课题研究与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纵深发展。
此外,该校引入多位科技创新领域的大咖,开设讲座、点评创新项目,并指导学生把好创意变成现实,把金点子升华并落地,引领科技创新教育向高层次发展。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金点子纷纷落地并在各项大赛中斩获大奖。该校师生作品多次在全国发明展览会、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斩获奖项。学校2017年获评宋庆龄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基地,2019年获评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校,2019年获得厦门市机器人竞赛优秀组奖,并连续多年获评全国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乐安中学
全国第一家
成立青少年人工智能实验室
乐安中学学生进行人工智能自主研究学习。(乐安中学供图)
日前,第二届厦门市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获奖名单公布,集美区乐安中学参加的5个高中团队全部获得一等奖。本次大赛一等奖共19个,乐安中学就占了5个。
就在去年底,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结表彰大会举行,乐安中学因连续两年在全国大赛中获得萌芽赛道国家级最高奖——“创新潜力奖”而受到表彰,并作为全省唯一中学代表,分享人工智能办学特色和创新创造育人实践经验。
一所生源极其普通的学校,是如何在人工智能与科创教育方面实现弯道超车的?“我们一直鼓励孩子,人的创新创造潜能无限,只要努力,普通学生也可以出彩。”乐安中学校长黄勇说,近年来学校将推动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作为突破学校发展瓶颈的举措,通过“外引+内生”相结合的方式,挖掘校内外潜力开展创新创造活动,培养出了许多创新小能手。
积极搭建平台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基础教育必须放眼未来,着力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黄勇介绍,学校将人工智能作为学校内涵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双轮驱动中的一轮来大力推进,并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2018年2月,该校成立福建省、也是全国第一家青少年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启了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的体验与探索之路。
2019年4月,在侨英街道办支持下,该校建成人工智能暨STEAM微造物坊。越来越多有想法、求实践的学生通过系统性的“人工智能+”建造活动,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
2020年9月,依托厦门市“人工智能进百校”项目,该校建成两间“优必选”人工智能教室,开始在初一、高一开设每周一节的人工智能普及课程。
挖掘内外资源
建立科技总辅导员制度
近日,集美区2022年十佳“新时代好少年”名单公布,乐安中学高二学生林嘉伟名列其中。他所主持的项目“带App监视功能高保密高安全的随机转盘密码锁”,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中斩获创新潜力金奖;他所带领的项目还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能创新大赛”中,获得了发明创业奖暨项目奖。
“如何发现并培养出我们的‘爱迪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该校依托乐安中学与集美大学协同创新中心,设立科创中心,并建立科技总辅导员制度,全面负责科技创新工作与科技实践活动。一批有着信息技术、数学、理化生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被选入科技辅导员队伍,通过项目式运作管理,全程参与实验室建设等“实战”,积累经验。
同时,该校实施“生活导师(管理)+学术导师(业务)”的双导师制,每周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对于富有潜力的学生,则“一对一”进行项目指导。此外,乐安中学充分挖掘校内外潜力,赋能学生创新创造活动——一方面,外聘各种行业专家,对科技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与集美大学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聘请大学教授、博士担任创新教育导师,编写校本教材,开设3D建模等校本课程。高校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实质性参与人工智能科创班的教学教研,有效提升了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
【来源:厦门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