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你收下我吧,我能干活,让我干什么都行!”一个包工头模样的人,不耐烦地甩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的手,嘴里嚷嚷着,“你这么小,能干啥,不行不行!”这时候,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跟老板说“老板,留下他吧,看他怪可怜的,我管着他干活。”老板看了他一眼,扔下一句“出了事,你负责啊!”算是默许了,从此十三岁的小坤,算是有饱饭吃了。小坤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小山村里,从小家境贫寒,偏偏他又是一个很叛逆的孩子。总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奈何没有钱,寸步难行啊!有一天,邻居来还欠妈妈的三百块钱,妈妈随手放在抽屉里。小坤心里想,机会来了。就这样,吃过午饭,小坤趁妈妈睡午觉的时候,拿走了妈妈的三百块钱,跟妈妈说去上学,实际上他买了车票,偷偷地上了火车。他想去太原投奔他的舅舅,然后在大城市闯荡一番。到了太原,出了车站以后才发现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再说了,即使找到舅舅,是不是也得挨一顿骂啊,因为自己是逃学跑出来的。算了,还是找个宾馆住下吧!就这样,小坤白天到处逛逛,买各种没吃过的美食和小零食,晚上住在宾馆里。几天下来,小坤越来越慌了,因为兜里的钱越来越少了。他开始四处找工作,工作找不到,为了防止自己乱花钱,把剩下的一点钱买了二十包方便面。在方便面还剩仅有的四包的时候,小坤看见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带着车来招工,所以有了开头的一幕。小坤知道,要是再找不到工作,就没有饭吃了,恐怕会被饿死的。他跟着工人上了车,才知道那个帮他说话的人,大家都叫他二哥。从此他就跟在二哥的屁股后面,好多活小坤根本干不动,二哥就帮着他,二哥还总是找老板说情,给他安排一些轻省的活。因为小坤叛逆的性格,也总有得罪人的时候,其他工友欺负他的时候,也总是二哥大喝一声,保他周全。二哥出去喝酒吃饭的时候,总是带上小坤,好吃的都挑给他,说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点。一晃,小坤跟着二哥干了两个月了。期间二哥一直在劝说他,“你年纪还小,还是回去读书吧,家里父母也会着急的。”终于有一天,小坤答应了,这时候,二哥找到了老板,以自己的名义用借款的方式,支出了小坤的工资。二哥为了安全起见,把他的工资分别装在好几个地方,帮他买了票,送他上了回家的火车。临别时,两个人都流下了眼泪,二哥告诉他自己家的地址,有时间来玩。小坤哭着说,过年我就去看你。谁也没有想到,此去一别就是二十四年。小坤回家以后又念了一些书,最终还是又出去打工了。他心心念念的是一定出人头地,再去看二哥。多年间,小坤吃了很多苦,也换了好几个工作,但是一直也没有大富大贵。直到如今,他依然没有车,没有房。但是一个声音告诉他,一定要去看看二哥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真的很想他,不知道他过得怎么样。岁月悠悠,忘记了很多事,但是二哥留给他的地址一直刻在记忆里。再见到二哥时,二哥已经认不出当年的那个逃学的小屁孩儿了。而二哥,也不是当年的二哥了,他因为发生了一起车祸,腿部股骨头面临坏死。已经靠拄拐行走了。经济方面也很困难。小坤公司的领导听说了此事,为二哥捐款数万元,以帮助他完成腿部的手术。小坤表示,二哥的家就是自己的家,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治好二哥的腿。二哥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他的善良和爱心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让他的爱得到了传承。
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往事里,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微光,也有基于现实的辗转腾挪,有人抱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下个十字路口走向开阔。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e server. If you entered the URL manually please check your spelling and try again.
校对丨赵琳
?本文6700字 阅读12分钟
高考志愿,几乎浓缩了梦想的所有坐标。
你可能被一志愿录取,或者被调剂,经过运气、时机等一系列偶然的排列组合,命运的指针落定在志愿表格上的某一处。
事隔多年,回想起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刻,他们都能迅速锁定那个关键的分岔路口。
来自云南大理的陈烁,因为和几个兄弟考分相差无几,并且都中意同一所学校,在互相谦让中,他们各自选定了未来的路,没有被第一志愿的专业录取。读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他,在32岁选择转换轨道,重新起跑,34岁进入国企,成为消防安全工程师。
河北考生田佳玮,因为错过英语口语考试,无法报考外语类专业,她曾经以为,自己将错过整个人生,但后面走的路越长,此前,你觉得非常不能够原谅自己的东西,在你整个漫长的人生路当中,它也会变得非常渺小。
山东考生林玉恒: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与理想院校、理想专业失之交臂,我爸说,你那么爱看电视,你就报一个电视的专业吧!影视艺术让她知道了美的存在,以及美学的意义,专业素养也能深入到日常生活中,虽然现在没有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相关的工作,但她说:无论学什么专业,经过必留下痕迹,它总会在你身上和心灵上留下一些烙印。
6月末,全国各地先后开通高考志愿填报,我们找了五位同学,聊了聊他们填报志愿的往事。在这些往事里,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微光,也有基于现实的辗转腾挪。有人抱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下个十字路口,走向开阔。
“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只能靠自己”
讲述人:云南考生陈烁
我来自云南大理,是2005年参加高考的,距离,现在过去17年了。
我是理科生,分数比一本线高了将近60分,理想的志愿是去华西医科大学,但是最终考的分数也够不着。我父亲是四川的,建议我报四川大学。我们家在大理农村,长辈们也不懂,就是你喜欢什么,就报什么。
报志愿那天,还是花了很长时间,因为当时我们四个玩得比较好的兄弟,分数都很接近,而且大家都想报川大,但是川大在云南,好像只招100多个人,如果我们都报,肯定有人录不上。
最后,结果是,分数最高的那个人确定报川大,其他两个同学都和我说:既然你报的话,那我就不报了。他们报了西南交大和电子科大。我还是选择了川大,这个分数,往年肯定能上,但是要服从专业调剂。
我当时也不知道专业的重要性,我报了四个专业,第一志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我觉得这个前景比较好,而且我也喜欢;最后一个志愿是食品科学与工程。
最后拿到的录取结果是:食品科学与工程,说实话,我有点排斥,但想,算了吧,至少能拿个四川大学的文凭。
上学之后,我也属于倒数,学长,同班同学都说,这个专业将来工资会比较低,也确实提不上劲,毕竟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就业只能靠自己,所以,专业的就业前景,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刚毕业,签的是南京的一家公司,过去之后,我感觉不适应,天气,太热了,培训完,我没有选择入职。
后来,我回云南人才市场转了一天,有一家食品方面的国企在招人,人家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我说:我是四川大学的,负责招聘的人,就跟我说:你直接来上班吧。那时候是2010年,在昆明,能拿到3000多块钱,算比较好的了。
但这个企业涨工资,涨得非常慢,我组建家庭以后,就感觉压力大了,特别是有了小孩,我就想着要换工作。
2017年,我和一个老前辈一起去新疆出差,他在看安全方面的书,说要考注册安全工程师,然后他说:你也考一下呗!于是,我2017年就考了注册安全工程师,2018年又考了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工程师很难考,通过率可能是1,证书,当时很值钱,依靠这个证书,就可以一年有八九万的收入,当然,现在国家也在严厉打击挂靠。
第一份工作,我从2010年做到2018年,最后做到了车间主任。
2018年5月辞职,之后,我就转到一家做消防业务的私企,消防的检测,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还有消防的施工,我都干过,还是花了很多精力、很多时间,去学习这方面的技能,去动手操作,请教老师傅,也吃了很多的苦。
辞职的时候,我就计划好了,首先是要学技术,等技术学好了,再转到国企。
在私企干了两年之后,我在3、4岁的年纪,成功进入一家比较大的国企,现在,我的收入跟原来相比,可以说是翻倍了,生活压力相对减轻了一些。
所以,现在回头来看,高考志愿是很重要的,专业没有填好的话,可能会影响以后的路。我也不是否定食品相关的专业,但是,从我工作的那几年来看,确实没有一个很好的土壤,肯定也有人在这一行能发展得好。每个人的路径都是独特的,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我:就是相当于多走了点弯路,但是,人嘛,只要有动力,肯努力,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口饭吃。即便我们读了一个不太满意的专业,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努力去矫正。
2020年7月,陈烁在一家卷烟厂进行消防检测工作。受访者供图。
“时代变化太快,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讲述人:江西考生严婧
我是2007年参加高考的,江西,是高考结束之后,估分、填志愿,当时的大环境下,我爸爸就觉得,学金融、经济特别好,以后比较好找工作,他就选了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我妈妈其实不是特别想让我去学经济,她觉得女孩子当老师还蛮好的,再加上家庭内全都是老师,所以,就填了一个提前批的志愿:上海的华东师大。
我不确定我的分数能够到华师,特别好的专业,就填了,学前教育,分数相对低一点。
我自己并没有很想要选这个专业,从小在教师环境下长大,会有一种叛逆,不是很想再去当老师了,而且,学前教育出来,可能是当幼儿园老师,就总觉得好像也不一定能赚到很多钱。
班主任也说,我被提前批录取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他觉得应该还是会被经济学录取,没有想到,最后出了分,在提前批,就直接被华师大调档了。
我心里就觉得,读完了师范专业,前途好像一眼望到头了。
当我真正地入学之后,我对大学第一节课印象特别深,那是我第一次上儿童文学课,老师讲一些经典的绘本;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小朋友的书可以做得这么好,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对下一代是很好的。
就是在那节课,我发现,这个专业比想象的要广阔很多,而且我们有很多实践课。我本身性格就是喜欢小朋友的,慢慢也接受了这个专业。老师虽然是个很普通的职业,但是未来你从事这个行业,还是可以得到额外的幸福感。
经过大学四年,我也发现,其实自己还是适合这个专业的,我出去,很多人见到我,猜我的专业,都会猜对。
后来,教育行业在十年间,一下子变成了黄金行业,原来,读了一个学前,教育,完全可以不局限于幼儿园老师,这十年,就是所有的资本都在往教育行业走,尤其是早教方面。
第二个工作,我去了外企,做儿童节目,后来的工作,基本都是外企,做育儿内容的视频策划、审核,以及一些付费课程。现在这份工作,我是产品负责人,自己要带团队。
工作之后,我家人就不太干涉我,他们也不是很清楚我现在到底在干什么,但他们知道,我在做小朋友的动画片,因为我们现在经历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比他们更大了,超出了他们的经验,所以,他们也没有办法给太多建议。
我目前对自己的状态是满意的,毕业这么多年,我对这个专业的喜爱程度并没有降低,在这个行业里面,我经济状况还不错,也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虽然高考志愿阴差阳错,被提前批给录取了,但按着这条路走下来,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我觉得,高考志愿,就是人生规划的一个敲门砖吧,但它也就真的只是一个敲门砖,不意味着人生就一锤定音了,你还是有很多机会去改变。像我们,有些同学,会很明显地发现,他没有很喜欢小朋友,有些同学,现在的工作,其实跟我们的专业完全没有关系。
“志愿基本上决定了你的年薪天花板”
讲述人:河北考生田佳玮
我是2011年河北的高考生,我的英语相对来说比较好,就一心想着要学外语类的专业,做国际方面的,外事方面的工作。
一般有意向报考外语类专业的,会提前报一个口语考试,我们那年口语考试在考完主科之后的几天内举行。
但是,我竟然忘了去考,我,同学来问我:你为什么没来考试?我才如梦初醒。我当时感觉就是:完了,我觉得,我高考完了。
没有口语成绩,我就报不了外语类了。之后的报志愿,我都没研究,就我爸在弄,他根据分数来选学校。我最后录的是第三个志愿: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
拿到录取结果的时候,好像还蛮开心的,因为我当时觉得,我的人生报废了,有学校上,就已经不错了。
上大学后,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不太喜欢新闻学、理论之类的课程,学那些理论的时候,我有点怀疑人生,但到处跑新闻的时候,我觉得还挺好玩的。我实习特别多,从大一的暑假,就开始在报社实习。
但我也一直没有忘记国际化的这条路,懵懵懂懂,还是觉得以后会做相关的工作。我会跟学校的外国留学生交流,也读列国志,对各个国家的历史都非常感兴趣。
毕业的时候,我的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都是全院第一。保送中山大学的新闻系研究生期间,我在图书馆看了很多纪录片,非洲历史、世界格局变化、大事记等,这些方面的内容,就初步拟定了国际新闻这个方向。
研二的时候,我开始在北京的一家媒体实习,专门做国际新闻,每天都是一个不同的话题,今天是美国大选,明天是斯诺登,后天是中国一带一路。对于快速学习,事物,理清思路,迅速成文,还有采访,突破能力,都挺锻炼的。
图片:2018年9月,田佳玮作为媒体人,受当地政府邀请,到土耳其参观。图为其在土耳其马尔马拉海驾船。受访者。供图。
我在实习期间,很多采访资源都是自己拓展的,我当时采阿富汗前总统的时候,我就在他开会的酒店楼下等了一天。他本来不接受任何一家媒体采访,后来,他就把采访机会给了我。
说实话,我曾经想过,如果我高考的时候,选了金融这样的专业,我现在人生会是什么样子?我看到很多同学在干着不同的事情,拿着很高的工资,会有一些落差,就感觉,你在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已经注定了你之后的整体方向,志愿,基本上就决定了你的年薪天花板。
但是,如果学个不喜欢的专业,也很难受,所以,理想和现实,还是要兼顾的。面对金便士,我现在还在选择月亮。
错过那场口语考试,当时错过了,我,就悔恨,以为自己真的错过了整个人生。但后面走的路越长,此前,你觉得非常不能够原谅自己的东西,在你整个漫长的人生路当中,它也会变得非常渺小。
“高考让我打开了选择的减少之门”
讲述人:广东考生黄淑玲
我是2008年高考,那一年,广东的考试是3加x,我的x是生物。我很喜欢自然科普类,或者国家森林公园相关的书籍,可能很早之前,就在图书馆把相关的内容全都看了。
当时有一个理想,就是为三北防护林做点事,所以选择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林学,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希望能够去沙漠种一棵树。
我的家人,甚至一些亲戚,他们会问:你确定要选这一个吗?他们觉得,读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偏偏就没有生物,觉得读生物是一个非常不入流的选择。我听了他们的一些建议,但最后选择的时候,我还是选择我喜欢的。
拿到林学录取结果的时候,我觉得蛮开心的,好像看到小小的梦想能够实现。
我们班一共20多个人,大多数都是调剂过来的,大家好像有点不太喜欢学,一个是野外工作很辛苦,一个是觉得没前途。我们会跟着老师上山,去,到野外,每次都是我跟老师走,在前面,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就会问,然后记录下来。其他同学可能觉得比较晒,比较累,都慢悠悠地走。
大学四年,我一直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后来我去报考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生的时候,也选择了生态学专业。我们专业考研的多,但是不会考回本专业,他们会希望用考研这个机会,去换一个专业,考法学、心理学、经济学的比较多。
那时候考研考回本专业的女生,就我一个吧。
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是一家环保公益组织,第二份工作是一家咨询公司,现在,第三份工作是做可持续发展。听起来有些跨界,但其实有一定的逻辑在的。
在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发现,企业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那么,如何让企业变得更可持续地来推进商业向善,是我新的兴趣点。
所以,我在2020年选择深造,拿着全奖去英国读书,选择的专业也围绕可持续方面的:环境和商业管理。
2021年10月,黄淑玲在英国巴斯游览。受访者供图。
毕业回来,我成为广州一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理,很多人可能不太知道,竟然有这样的岗位,它其实是把三方面:环境、社会,以及企业管治相关的内容有机融合到一起了。
林:学的路是很小众的,但即便是一个小众的专业,也可以把路走宽。国内对可持续发展比较陌生,很少有专门的职位提供,但是,我现在的工作,能够影响到很多上下游的供应商,很多企业,现在也正在实践一些绿色行为,成就感还是蛮高的。
我没有后悔,那时候只看兴趣,误打误撞,这样过来,理性来说的话,高考志愿,还是希望大家全面分析一下,我还是会根据swot去给建议,s是优势,w是劣势,o是机会,t是威胁,每个人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做一下权衡,当然,别人的建议就是建议,最终作决定的是你自己,并且始终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经过必留下痕迹”
讲述人:山东考生林玉恒
高中,我一直是班级的第一,年级前十,2005年高考,可能是太紧张了,发挥得不是很理想,和山东大学失之交臂,最后选择了山东师范大学。
我爸爸是一个喜欢文科的理科生,在文学方面,我从小就耳濡目染,也就倾向报文学相关的方向,但是又担心分数不够,我爸说:你那么爱看电视,你就报一个看电视的专业吧,还能够把爱好和学习结合在一起,所以,我就报了广播电视编导。
这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我们涉及的学习科目,有:文学,有美术,学习了素描、速写和水粉,有音乐,基本的简谱和理论知识,还学习了普通话,就是跟播音、主持相关的课程,还有灯光、导演等等,感觉就是特别地大开眼界。
当时,心里觉得特别开心,特别幸运,选择了这个专业,在喜欢、发现、探索,然后再深入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而且,它让我知道了美的存在,以及美学的意义,甚至专业素养,能够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时候,坐在电影院,或者观看某个节目,我总会有一些基于自己专业判断的鉴赏眼光。
毕业后,我周围的同学也有从事影视、发行公司,或者出版等工作,看着他们所呈现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好像也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选择了考公务员,最终落脚到了现在这个高校,从事行政工作。
其实,对于人生的选择,我觉得对错很难区分,我父亲曾经感慨过,说:当时你那么喜欢文学,要是直接让你报考文学专业就好了。作为一个旁观者,他可能心中会有些许的遗憾。
我们常说,生活在别处,或者说,爱好,都是在那些不相干的事情上,所以,我倒也不遗憾。
2018年6月20日,本科生班主任林玉恒收到毕业生的献花。受访者供图。
高考志愿,我会说:听从内心的声音,想学什么专业,就大胆地去学,因为,对于我们所喜欢的,才能坚持到最后。有时候,人生还是离不开理想主义,虽然我现在没有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但是,我会远远地看着它,欣赏它。
无论学什么专业,经过必留下痕迹,它总会在你身上和心灵上留下一些烙印,在职业生涯之外,仍然能有一些小的爱好或收获。
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完成自己分内之事,看不出来人和人的不同,但是,在一些其他的细节里,我觉得这些内心的坚持,还是会给我们一些引领和指导。哪怕我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我仍然可以有我自己的声音。
(文中陈烁为化名)